宁夏吴忠:文明沁人心 蝶变一座城-中国文明网

宁夏吴忠:文明沁人心 蝶变一座城

发表时间:2025-09-12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
打印:

  黄河水畔,文明花开。文明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光荣和梦想,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贵在锲而不舍、贵在久久为功。近年来,宁夏吴忠市坚持不懈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最大民生工程来抓,坚定“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坚持常态长效,不断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以城市为画卷,以民心为画笔,将文明的基因深深植入城市血脉,生动诠释了“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新内涵。

  吴忠城市俯瞰图。宁夏文明网供图

  思想引领 厚植文明新风沃土

  清晨的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小广场上,“板凳课堂”又开讲了。“红融融”宣讲团成员马璐,正用方言向群众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原来山沟沟里走的是泥土路,住的是土坯房。现在住的是砖瓦房,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这就是共产党给的好日子啊!”朴实的乡音引来阵阵掌声。这样的场景,正是吴忠市“四千万”工程的生动缩影。吴忠市创新实施“四千万”工程(四级书记赴一线、千名干部大调研、万名党员大宣讲),让“黄河水甜、共产党亲、总书记好”自发成为百姓心头涌动的暖流。

  从社区广场到乡村舞台,从机关单位到工厂车间,再到学校课堂与“两新”组织,在构建指挥部的“作战图”上,“兰花芬芳”“吴忠有忠”等87个基层宣讲品牌如繁星般熠熠生辉。宣讲团队吸纳“草根名嘴”,以“大白话”阐明“大道理”,用“乡土话”激活“新道理”……多元化的传播矩阵,使党的创新理论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百万群众心田。

  如今的吴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强劲,全市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新时代开创吴忠各项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以德润心 点亮城市精神之光

  在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兰花芬芳”志愿服务大厅的墙上,一本本志愿服务台账记录着时光的温度。从帮扶独居老人到调解邻里矛盾,从义务理发到代买药品,每一笔记录都是一粒文明的种子。这恰是吴忠市以德润城十年的缩影——通过“好人之城”“志愿之城”“文明之城”三城创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为可触可感的城市温度。

  蒯自琴40年来无微不至地悉心照料有智力障碍的小叔子;李举峰35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关怀一位与自己并无血缘关系的有精神疾病的工友;“00后”辅警赵屹鸥不顾生命安危,6次跳入黄河英勇救人,挽回6条宝贵生命……这样的温情故事,在吴忠已然成为司空见惯的动人景象。

  近年来,吴忠市注重从基层挖掘典型、树立榜样,构建起“金字塔”式道德选树体系:顶端闪耀着“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全国道德模范贺生福等17名模范人物,中层矗立着45位“中国好人”,基座则是1866名市县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吴忠市对善行的尊崇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建立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数据库,提供12项礼遇服务。每年组织模范代表们参与春晚、微电影颁奖等活动。这种德者有得的导向,在全市广泛掀起学好人、当好人的浓厚氛围。

  环卫工人擦拭垃圾桶上的灰尘。宁夏文明网供图

  清晨8点的利通区高闸镇高闸村“时间银行”还未开门,62岁的志愿者张桂芳已在整理志愿服务台账。她累计存储的220小时“志愿时长”,不仅兑换过米面油,还换来了社区医生上门为老伴理疗的服务。“现在咱们吴忠的志愿者是越来越多,连‘00’后都抢着‘存时间’。”张桂芳笑着说道。  

  小服务撬动大文明。如今,在吴忠市,每5位市民中就有1位是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已成为吴忠市民的一种生活常态。“有困难找志愿者”这句温馨的问候,彰显了吴忠友好包容和谐的城市氛围,“志愿之城 文明吴忠”的城市名片效应愈发显著。

  深耕文明实践。吴忠市目前已成立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4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59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实施“青春守护母亲河”“金晖助老”等服务项目9.8万个,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和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为民惠民 城市功能提档升级

  吴忠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真正让市民在文明中受教育、在文明中得实惠。

  清晨的阳光洒在青铜峡市裕民街道怡园社区光明小区,72岁的王秀兰推开窗户,只见楼下的花儿开得正艳。10年前,那墙面斑驳、管线杂乱的旧楼栋,如今已焕然一新,加装的外挂电梯载着欢声笑语上下穿梭。“以前下雨积水能没过小腿腕,如今海绵小区改造后,雨天也能穿着布鞋悠闲散步。”王秀兰轻抚着楼道里新装的电梯按钮感慨道。

  这是吴忠创城路上万千民生图景的一帧。自启动文明城市创建以来,吴忠市将“为民惠民”刻入基因,用677个老旧小区焕新、41.74%的城市建成区绿化率、48.08%透水地面等具象数字,勾勒出一幅人民城市的温暖画卷。  

  近年来,吴忠市委、市政府创新性地推出了“群众点单-政府接单-人大验单”的闭环工作机制,确保民生工程精准对接民心。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每年确定“十件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移民群众就业、供暖质量提升、老旧小区改造等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城市文明建设与满足群众需要形成协调共振,让幸福在家门口悄然升级。

  市民在公园休闲散步。宁夏文明网供图

  创建改变着环境,环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市民马鑫几乎每天去附近的菜场买菜,谈起菜市场这些年的变化,他感慨万千:“以前去菜市场买菜,杀鸡杀鸭的都没隔离,那味道让人真受不了。现在,菜市场简直赶得上超市,地面整洁,摊位都分得清清楚楚。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的行为不自觉地受到约束,再也不好意思乱扔果皮菜叶了。”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当“15分钟文明实践圈”织就千家万户的幸福半径,正如在吴忠生活了60载的退休教师陈建国所言:“过去总以为文明城市只是表面光鲜,现在方悟其内在的温情。”如今,这座坐落于黄河之畔的城市正以归零的心态重新启航。

  供稿:宁夏回族自治区文明办 宁夏文明网

【责任编辑: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