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大地上,“新时代好少年”的榜样之光照亮成长之路,引领向上向善风尚;革命场馆中,革命基因如春雨润物无声,悄然筑牢青少年信仰根基;校家社力量如众志成城汇聚,守护成长成才之路……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兴则中国兴。近年来,江西省南昌市始终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魂育人为核心、实践育人为路径、协同育人为支撑,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走深走实,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今,广大青少年如朵朵“向阳花”,在英雄城的沃土上茁壮成长,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厚植育人沃土
每月1日清晨,八一广场上总能看见令人动容的图景——“弘扬爱国志,奋进新征程”升旗仪式庄严肃穆,来自南师附小教育集团叠山路校区、南大附小红谷滩分校等学校的少先队员们齐声高唱国歌,嘹亮的童声与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同频共振,让爱国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根植。
南昌市精心培育“八一革命百人团少年团”,孩子们身着红色马甲,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场馆,用稚嫩却饱含深情的声音讲述革命故事。“我们的八一·我们的长征”革命研学活动中,来自南昌的师生代表们通过“重走长征路”,深刻感悟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中国共产党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
- “红领巾巴士”移动研学平台上,红领巾讲解员化身“小导游”。江西省文明办供图
线上线下联动的革命教育网络更让革命基因浸润孩子们心田。南昌市构建起覆盖全市292个实践基地的素质教育网络,共有95.67万名学生参与。独具特色的“红领巾巴士”移动研学平台上,红领巾讲解员化身“小导游”,在行驶的巴士上精神饱满地介绍南昌的革命故事与城市新貌,让革命文化“流动”起来。
在“清明”“七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南昌市组织学生开展“玉兰清明祭”“勿忘历史 吾辈自强”等主题活动;各革命场馆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发《八一军旗红》《春泥计划》等思政课,深入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宣讲;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奔赴,将革命场馆打造为激活青少年历史记忆、启迪爱国情怀、塑造价值观念的“实践基地”与“移动课堂”。
强化道德实践
南昌市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搭建实践平台,引导青少年在身体力行中明德守礼、修身立德。
111所遍布城乡的孺子书房里,“少年馆长”们的身影成为亮丽风景。新建区孺子书房马兰圩分馆的程芷墨总是早早到岗,整理书籍、引导读者:“在这里既能学习知识,又能在帮助他人中收获快乐。”从“少年馆长”实践到亲子绘本共读,从趣味手工制作到文化讲座,书房里的系列活动让青少年在书香中实现学与行的融合。
榜样的力量为成长注入动力。南昌市每年定期举办“新时代好少年”发布仪式,通过事迹短片、互动交流等形式展现优秀青少年风采,在全市青少年中形成从“追逐榜样”到“成为榜样”的浓厚氛围。
文明素养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南昌市积极推动青少年参与全市“爱我英雄城·见我文明行”主题活动,强化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将文明素养培育系统融入各学段课程体系与主题活动中,文明素养课成为“开学第一课”的必修内容。南昌市中小学通过组建志愿服务队、编制文明研学手册等方式,让文明的种子在校园生根、在家庭开花、在社会结果,涌现了“28发光体”志愿者服务队、东湖区新时代好少年志愿服务队等一批乐于奉献的青少年群体。
构建协同体系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育人合力。南昌市积极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以全方位关爱守护青少年成长之路。
站前路学校教育集团云飞路校区与国贸阳光社区共建“幸福家驿站”,35组家庭通过《南京照相馆》观影活动,在光影中厚植家国情怀;南师附小青云谱校区特邀青云谱区交警大队走进学校,开展文明交通安全宣讲活动,组织学生担任“文明小卫士”“交通劝导员”……
这样的场景,是南昌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日常缩影——100所文明校园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结对共建,推出政策理论、家庭教育、社会实践三类课堂,实现资源互通、教育联动。
城市温度体现在细节之中。江西省首个“儿童友好车站”——南昌地铁3号线墩子塘站,以友好闸机、童趣装饰等六大场景,将“儿童视角”融入城市规划;文明校园创建持续深化,“美雅豫章”“五红阵地”等品牌各具特色,2025年又有4所学校新认定为全国文明校园;72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基本实现乡镇中心小学全覆盖。
立足新起点,深耕育人沃土。南昌将持续巩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果,探索创新路径、拓宽实践维度,以革命铸魂强根基、以文明润心育新人,全力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让英雄城的“向阳花”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供稿:江西省文明办